日本对外政策突变,5名候选人达成共识,要拿120万在日华人开刀?
在东京的一家便利店里,一位华人店员正在用流利的日语结账,电视上却正在播放首相候选人们呼吁对外国人采取更强硬措施的演讲。这种日常生活与政治现实之间的断层感,在如今的日本社会变得愈发显眼,尤其是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临近之际,五位候选人几乎一致地提出了“日本人优先”的口号。对于近120万在日华人来说,他们似乎正处在这场政治风暴的中心。
这种情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社会焦虑和政治博弈的结果。背后既有现实问题的冲突,也充满了政治算计的成分。事实上,日本政治的右转风潮早在2024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时就已有所显现。那次选举中,自民党遭遇了意外的挫折,几个新兴的保守派政党迅速崛起,他们的主打话题并非经济政策,而是将“外国人太多”作为问题的根源。治安问题、房价上涨、就业竞争甚至文化冲突,都被指责为外国人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些压力,自民党不得不迅速调整立场,顺应右翼的言论,以免失去选民支持。
展开剩余82%在这场关于外来者的政治角力中,五位候选人各自有所作为。高市早苗主打国家安全,提出限制外国人购房并推进“间谍防止法”,其政策似乎让社会变得更加严苛。茂木敏充则强调“零容忍”,对非法滞留者和违法行为不留情面。小泉进次郎看似温和,但也不回避强硬手段,他擅长将改革的名义与强硬的政策结合起来。总之,不管是怎样的口吻,他们的目标都相同:展示自己对外国人,尤其是对华人强硬的立场。
然而,这些政客的话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根据日本法务省的数据,外国人在日本的犯罪率并没有显著上升,非法滞留人数更是降到了历史新低。尽管如此,政客们选择忽视这些事实,转而煽动“外国人威胁论”,情绪动员远远超过了事实陈述。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外国人,特别是华人,成为了政治攻讦的主要目标。因为他们没有选票,也缺乏政治代表,语言文化的差距让他们很难参与社会辩论,几乎无法反击。这使得政客们打击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却能从中获利。华人群体就像是随时可以被牺牲的“软柿子”,成为了政治博弈的筹码。
虽然表面上日本社会似乎在排外,但实际上却高度依赖外国劳动力,尤其是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外国劳动力成为了“续命药”。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接近30%,劳动力的缺口日益严重。想要依靠日本本国人填补这个空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外国劳动力的支持变得尤为重要。从医疗护理到建筑业,从物流到餐饮服务,外国人已经在许多行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地方城市,很多岗位早已由越南、菲律宾、尼泊尔和中国的劳动力承担。
目前,日本的外国人总数接近380万,其中华人群体占据了近三分之一,接近120万。这些华人群体并非单一化,有老一代的留日华侨,也有新一代的技术人才和留学生,还有大量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基层劳动者。他们在日本的各个领域深耕,有的开公司、有的办学校、有的从事科研工作、有的做外卖配送,虽然低调,但早已融入日本社会的经济和生活结构。
然而,如果真的按某些政客的强硬政策执行,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根据经济学研究,华人群体对日本GDP的贡献不容小觑,尤其在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和地方消费领域,他们的作用不可或缺。如果这个群体大量撤离,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流失,还可能对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造成连锁反应。
目前,随着日本社会中排外情绪的蔓延,华人群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中国驻日本使馆也多次发布安全提醒,警告公民注意人身安全。日本媒体也频频报道华人遭遇歧视、被拒绝租房或求职时被刁难的事件。这些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排外情绪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策风向一变,普通人的生活立即感受到“温差”。
而日本政府计划在2027年前推行“永住资格更新新规”,其中最具争议的一条是,若被认定为“恶意欠费者”,将取消永住资格。虽然这看似是制度改革,但“恶意”这一词的定义模糊不清,容易成为政策任意执行的灰色地带。对于已经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华人来说,这无异于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掉下来。
这种不确定感已在华人社区中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强化法律意识、规范税务记录、参与社群互助,甚至有些人考虑转变身份或回国发展,寻求主动的规划,而不是被动承受。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留下来,争取更强的社区发声权,积极参与地方议会听证,与日本非政府组织合作,争取建立更紧密的中日社区联系。在经济上贡献是一种筹码,但在政治上建立存在感,才是避免被边缘化的长期路径。
中日关系的走势也影响着华人群体的处境。尽管两国之间时有摩擦,但总体上维持稳定。中国在多次高层会谈中明确提出要保障在日公民的合法权益,使领馆也持续为在日华人提供法律援助和领事保护。虽然这些“官方后盾”无法代替政治参与,但至少在关键时刻能为华人群体提供支持。
从日本的角度来看,短期内“外国人政策收紧”可能迎合部分选民情绪,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政策将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继续将外国人视为“临时工具”,而不是“共建伙伴”,不仅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根本问题,还可能加剧社会分裂,削弱国家的创新力和活力。
对于在日华人来说,问题在于,他们到底是日本社会这艘老龄化战船上的“乘客”,还是随时可能被抛弃的“货物”?这个问题最终还是会回到日本社会本身。
自民党总裁选战的五天将结束,但日本社会对外国人政策的辩论将持续下去。对于120万在日华人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冷静观察、审慎评估并积极应对的时刻。无论政治风向如何变化,他们为日本社会所做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最终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日本政策的温度,也取决于他们如何应对这场变局,同时,这也将成为衡量日本未来社会开放度的试金石。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长江保护法实施四年,执法司法协同如何守护“一江碧水”|记者观察
下一篇:没有了
